经济增长的来源究竟是什么?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什么?经济增量是如何分配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回发生波动?本文通过对经济史的考察,发现经济增长源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源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首先是劳动工具和社会分工);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首先是生存需要,然后是人口增长,最后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共同参与经济增长量的分割,劳动力的分配量表现为高于消费水平的报酬剩余即储蓄S,土地的分配量表现为地租R,产业资本的分配量表现为利润PR,金融资本的分配量表现为利息I。经济增长量是7/8的剩余价值增量与投入增量之合。消费者参与了剩余价值M的分割,其分割量为M/8。生产价格即成本P1=W+C-M=V-M=G+D,交换价格即市场均衡价格(理论价格)P2=W+C-(M-R-S- PR )=V-M/8。经济波动(即经济的周期性)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一、生存需要、劳动工具、社会分工与原始社会的经济增长
我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的类人猿。他们成群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在地质学上的第三季中期,地球上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地区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森林古猿为了寻找食物,经常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用两脚直立行走,从而前肢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活动,最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使用和改进,使猿人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可见,生存需要推动了类人猿向人的转变和劳动工具的制造。
人类最初制作的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为寻找食物,整个人类都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过着游荡生活。旧石器晚期,工具的改进使采集和狩猎都有了较大发展,人类才转入相对定居的生活。弓箭的发明和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耕和畜牧。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提供了经常性食物,使人口有了较大增长。由于此时食物的增长被人口的增长所抵消,产品没有剩余,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此,除个人使用工具外,一切财产公有,食物平均分配。
金属工具的冶炼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适合农业的地方,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成为辅助部门;适合畜牧业的草原地带,放牧畜群为主,农业为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畜牧部落从农业部落分离出来。社会分工使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产品剩余,使交换变为经常性现象(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相互交换产品)。
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改进,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节约了劳动时间、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劳动产品、产生了产品剩余。而产品剩余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农牧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随着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增加,有手工艺者不断脱离农牧业而从事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起来。于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分工之后,交换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交换方式也由部落交换发展为个人交换。
可见,需求推动了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又不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自然条件有差别的产物,适农则农,适牧则牧;分工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使自然条件得以充分利用。第二次社会分工是劳动力剩余和人的技能差别的产物,适农牧则农牧,适工则工;分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使剩余劳动力得以利用、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劳动工具和社会分工从不同角度节约劳动时间,工具的改进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节约个体的劳动时间;劳动的分工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节约整体的劳动时间,使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劳动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剩余产品的源泉。
社会分工既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私有制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劳动力的节约和产品剩余,产生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而个体劳动要求个体所有。于是,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等动产首先成为家庭私有财产,后来部分土地也成为私有财产。
二、价值、剩余价值与原始社会的价格公式
产品的价值[1]不同于一般物品的价值,具有其特殊性。一般物品的价值是指其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产品的价值具有二重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产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反映产品的社会属性[2]。产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生产;产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使用时间,是由其物质特性决定的(如,食品能释放能量、补充人的体力消耗,劳动工具能够生产消费品)。因此,相同的产品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总使用价值=产品数量×单位产品使用价值。其次,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因为人们生产产品付出了劳动)。劳动价值体现在劳动成果即产出量,相同产品具有相同劳动价值,总劳动价值=产品数量×单位产品劳动价值;劳动价值表现为劳动时间,总劳动价值=总劳动时间/(1-劳动节约率),单位产品劳动价值V=基准或初始劳动时间T0 = T0 ×(T/T)= T0 × T/(T0 –(T0 –T))=T/(1- (T0 -T) /T0 ) =个别劳动时间/(1-劳动节约率)(同期比较)=现实平均劳动时间/(1-劳动节约率)(不同期比较)。产品的价值是其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总劳动价值=总使用价值,单位产品劳动价值V=单位产品使用价值;没有剩余产品之前,一年劳动时间=一年劳动价值=一年使用价值;产生剩余产品之后,由于M=V-T,所以M/V=(V-T)/V=(V-(T0-ΔT))/V=ΔT/V=ΔT/ T0,因此,一年劳动时间<一年劳动价值=一年劳动时间/(1-劳动节约率)=一年劳动时间/(1-剩余价值率M/V),单位产品劳动价值V=单位产品使用价值=单位产品劳动时间/(1-劳动节约率)=单位产品劳动时间/(1-M/V)。产品价值的二重性源于劳动力即人的二重性:人一能劳动,二需消费。
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即剩余产品的价值源于第一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而分工。社会分工导致了产品交换,而产品交换需要一个双方满意的标准。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交换价格又是如何确定的。
假定有A、B两个部落,土地各为25单位,劳动力各有2500单位,各需消费粮食1000单位、牲畜500单位。分工前A部落粮食单产100单位、需劳动时间100单位,则为满足年粮食需求1000单位、需投入土地10单位、劳动时间1000单位;牲畜单产100/3单位、需劳动时间100单位,则为满足年牲畜需求500单位、需投入土地15单位、劳动时间1500单位。B部落粮食单产200/3单位、需劳动时间100单位,则为满足年粮食需求1000单位、需投入土地15单位、耗费劳动时间1500单位;牲畜单产50单位、需劳动时间100单位,则为满足年牲畜需求500单位、需投入土地10单位、耗费劳动时间1000单位。由于A部落的土地适宜农业,而B部落的土地适宜畜牧业,因此A部落决定专门从事农业,B部落决定专门从事畜牧业。分工之后,A部落年产粮食QA2500单位,B部落年产牲畜QB1250单位。
单位粮食的价值VA是总劳动时间/总产量=(1000+1500)/(1000+1000)=1.25,单位牲畜的价值VB是(1000+1500)/(500+500)=2.5。分工前总产量是粮食2000单位,牲畜1000单位;总价值是5000单位。分工后效率提高,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缩短,等量劳动时间劳动价值提高。粮食的总价值为QA ×VA =3125T;牲畜的总价值为QB ×VB = 3125T。总产量是粮食2500单位、牲畜1250单位,剩余产品是粮食500单位、牲畜250单位;总价值是6250单位、剩余价值是1250单位。剩余价值率Mˊ1=MA/ VA =MB/ VB = (QA ×MA +QB × MB )/(QA ×VA +QB × VB )=0.2。
由于A部落只产粮食不产牲畜,B部落只产牲畜不产粮食,为满足各自需求,两部落需要交换产品。按原消费水平,A部落需要拿1000单位粮食去换B部落500单位牲畜,A部落将剩余粮食500单位。如果A部落拿1500单位粮食去换B部落500单位牲畜,则A不干。同样,按原消费水平,B部落需拿500单位牲畜去换A部落1000单位粮食,将剩余250单位牲畜。如果B部落拿750单位牲畜去换A部落1000单位粮食,则B不干。于是,双方妥协,A部落以1250单位粮食与B部落625单位牲畜交换。双方共同分割A的剩余粮食、B的剩余牲畜,各得1/2。
分工之前,由于没有剩余产品,一年劳动产出量=一年消费量,单位产品劳动时间=劳动价值=使用价值(粮食是1.25,牲畜是2.5)、投入=产出(两部落皆为2500单位时间),生产价格=劳动价值=产品价值。分工之后,由于产生了剩余价值,总劳动价值=6250>总劳动时间=5000,总投入=5000、总产出=6250、剩余价值=1250,投入=产出-剩余产品<产出(粮食投入2500、产出3125,牲畜投入2500、产出3125)。生产价格P1=价值-剩余价值=V-M<劳动价值=产品价值,P1A = VA –MA = VA –Mˊ1 VA = VA (1–Mˊ1 ),P1B = VB –MB = VB –Mˊ1 VB = VB(1–Mˊ1 );交换价格P2=V-M+M/2=V-M/2,P2A = VA –MA /2= VA –Mˊ1 VA /2= VA (1–Mˊ1 /2),P2B = VB –MB /2= VB –Mˊ1 VB /2= VB(1–Mˊ1 /2)。
可见,M源于社会分工,是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的结果。由于劳动节约率即剩余价值率相等,因此PA/PB=VA/VB,所以表面上看,交换价格似乎是价值。实际上,买主要按P1,卖主要按V,结果妥协为(P1+V)/2=V-M/2。也就是说,产品以低于价值的交换价格等价交换,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分割)剩余价值。第二次社会分工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割也一样,产生于分工、分割于交换,只不过剩余价值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结果。这样一来,经过两次社会分工,剩余价值率增大到Mˊ1 +Mˊ2 ,产品的生产价格变为V-(M1+M2),交换价格变为V-(M1+M2)/2。
在货币这一一般等价物出现之前,实际只有比价,没有交换价格,交换价格藏于分割剩余价值的交换关系背后。一般等价物产生之后,才有了以一般等价物表示的商品交换价格。
三、地租起源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价格公式
原始社会由于土地公有,因此没有地租,剩余价值作为公共福利归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
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后,由于在土地上投入劳动能带来剩余产品,因此土地所有者要与劳动者分割剩余产品,各得M/2。于是产生了地租R,R=M/2。
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产生于社会分工。假定第一次社会分工产生的剩余价值率为Mˊ1,第二次社会分工产生的剩余价值率为Mˊ2,Mˊ1源于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Mˊ2源于劳动力数量和技能的充分利用。但一方面社会分工是一项管理技术,不能私有,因此私人不能独占M;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只有与劳动和土地结合才能产生M,因此其创造的价值M渗漏于劳动和土地(土地公有时M全部附于劳动,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福利;土地私有后劳动和土地分割M,各得M/2)。
由于土地条件不同,劳动投入相同时有的土地产出高、有的土地产出低,因此单位土地剩余价值不同。不能产生M的土地无人耕种、也就无人所有。又由于两次社会分工已创造出M1、M2,农民已经享有(M1+M2 )/2的公共福利,这是农民的既得利益,农民决不会放弃。因此,农民耕地的条件是产出大于或等于V-(M1+M2 )/2。又由于土地所有者需要得到收益,因此可租土地的产出必须大于V-(M1+M2 )/2。假定可租最差土地的产出等于V-(M1+M2 )/2+△M,则其地租为△M;假定自然条件好的土地的产出为V-(M1+M2 )/2+△M+△M1 ,则剩余价值为(M1+M2 )/2+△M+△M1 ,地租为△M+△M1 。由于水利设施等劳动投入的影响,无论是自然条件好的土地还是自然条件差的土地,产出都有所增加。假定增加额为△,水利设施等劳动投入补偿额为C,则Δ=C+ M3 。也就是说,水利等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剩余价值率Mˊ3。由于Mˊ3是新技术的产物,并且要与土地和农民劳动结合才能产生,因此农民要和地主分割,各得Mˊ3/2。于是,自然条件最差的土地的产出为V-(M1+M2)/2+△M+ M3 +C,地租为△M+ M3 /2;自然条件好的土地的产出为V-(M1+M2)/2+△M+△M1 +M3 ,地租为△M+△M1 + M3 /2。为区别起见,我们把△M称为绝对地租,△M1 和M3称为相对地租(其中△M1 称为级差地租1,M3称为级差地租2)。由此可见,无水利等投入的最差土地的地租即绝对地租R0=△M,自然条件好的土地的地租R= R0+R1=△M +△M1;有水利等投入的最差土地的地租R=R0+R2=△M+M3 /2,有水利等投入的自然条件好的土地的地租R= R0+R1+R2=△M+△M1+M3 /2。由于R0+R1 是对两次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分割,所以平均地租R0+ R1 =(M1+M2)/2、R1=(M1+M2)/2- R0;由于R2是对水利设施等新技术所产生的剩余价值M3的分割,所以R2=M3/2。
而农民的收入,无论租用何种土地,都是V-M/2。也就是说,农民分享一半的社会公共福利(水利等技术出现之前是(M1+M2)/2,之后是(M1+M2+M3 )/2),另一半被土地所有者拿走了。奴隶的收入则永远是V-M,也就是说,奴隶与剩余价值无缘、奴隶应分享的社会公共福利被奴隶主全部剥夺了。
以上是实物形态上的分析。土地产出的生产价格和交换价格又是多少呢?我们已经知道,原始社会没有地租的情况下,生产价格是V-M=V-(M1+M2),交换价格是V-M/2=V-(M1+M2)/2。由于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地租出现后,生产价格仍为V-M= V-(M1+M2)。但由于地租的出现,剩余价值的分割首先在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也就是说,农民在通过交换分割和实现其剩余价值之前,剩余价值已经被地租分割了一半,而拿剩余的一半与交换者分割。因此,交换价格变为V-(M1+M2)/2+(M1+M2)/4= V-(M1+M2)/4。水利技术出现之后,生产价格变为V-(M1+M2+M3),交换价格变为V-(M1+M2+M3)/4。奴隶主使用奴隶生产时,由于占有土地、无需付租,其生产价格=V-M,交换价格与农民相同=V-M/4=V-(M1+M2+M3)/4,因此占有3/4的剩余价值;租地给农民时,以地租的形式分割一半的剩余价值。由于农民自给自足、很少交换,因此,以价格形态表现的剩余价值分割与农民关系不大,农民享有实物上的M/2。
可见,地租是农民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土地所有者之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其土地垄断权对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对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公共福利的无偿占有,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掠夺。
四、工资、地租、利润、利息与资本主义的价格公式
我们已经考察完了历史上农业产品的剩余价值分配和价格公式,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分配和价格公式。
我们知道,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是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品价值有没有变化呢?首先,产品使用价值不因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等量同质产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具有相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产品之功能(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方面)决定的。其次,劳动价值也不会变化。因为劳动价值=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节约率),初始劳动价值=劳动时间,其后分子、分母等比例变化,无论管理和生产技术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使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缩短多少,劳动价值都不会变化。
资本主义的地租与封建地租已大不相同,土地已经资本化,地租已成为资本利润。但由于土地本身无价值,所以土地是虚拟资本。由于地租源于剩余价值,是科技渗漏,因此虚拟资本是科技渗漏的资本化。由于资本是物化劳动表现形式,劳动者是活劳动表现形式,二者都是科技载体(即剩余价值载体),所以作为科技渗漏的地租与二者关系密切,资本和劳动者密集的地方地租高、稀少的地方地租低。土地之所以资本化,是因为土地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载体,有剩余价值渗漏,可与劳动交换。地租之所以利润化,是因为土地在交换过程中资本化,而资本即物化劳动要以利润的形式分割剩余价值。
我们再看企业生产价格。企业投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劳动力和土地。由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属于物化劳动、是过去劳动之成果,是有价值的,劳动力是活劳动,也是有价值的,而土地没有价值(地租是技术渗漏),因此企业投入实际只有劳动,即物化劳动D和活劳动G。又由于技术进步不断节约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创造的产出大于投入、即创造了剩余价值M。因此,作为投入的生产价格P1=G+D=W+C-M=V-M(W是活劳动价值,C是物化劳动价值,V是产品价值)。
由于土地为工业提供了生产场所,工业资本和劳动力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要一起分割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是如何分配的呢?企业首先要和土地所有者分割M,故R=M/2;然后,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要和员工分割剩余的M/2,员工得储蓄S=M/4;最后与消费者分割剩余的M/4,各得一半即M/8(所有者得利润PR =M/8)。于是,交换价格公式变为P2=W+C-(M-R-S- PR)=V-M/8=P1 +7M/8。G+M/4是员工工资,D+M/8是所有者收入;P1=G+D是劳动补偿,其中G是活劳动补偿即消费,D是物化劳动补偿即折旧;V是全部劳动的价值、亦即产品价值。假定年产量为Q、资本量为K,则资本利润率Pˊ=Q×(M/8)/K= Q×M/(8K)。
商业资本又是如何参与分割剩余价值的呢?商业分割的方法是加价,即以工业企业交换价格PP购进商品、以高于此价的价格PC销售。
由于消费者已接受了W+C-M/8的价格,如果商业领域提价,则消费者不予接受,因此交换价格仍然是W+C-M/8;也就是说,出厂价格降为C+W-M/4,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分割1/8的剩余价值,各得1/16的剩余价值;交换价格=W+C-M/4+M/16+M/16=W+C-M/8。由于消费者接受的价格是W+C-M/8,该价格与流通次数无关,而流通次数与流通资本成反比,因此如果总产量=Q,则流通领域的剩余价值总额=QM/16。若一次流通需N个商业企业,则各家所得剩余价值=(Q/N)(M/16);若N级流通,则每级只需一家,每家剩余价值=QM/(16N)。假定销售额为Q,资本额为K,周转次数为N,由于利润率相等,因此K Pˊ=Q(PC-PP)-K,PC=PP +Pˊ/N+1/N。
金融资本是如何参与分割M的呢?是利用利率差ΔI,ΔI=I2-I1,以I1筹集资金,以I2贷给工商企业。由于准备金率的限制,货币存贷量=KN(K是金融资本,N是货币乘数)。由于贷款是弥补产业资本之不足,因此金融资本不是去分割产业资本的M/16,而是按M/16的比例与产业资本一起分割总剩余价值。所以,等量K获得等量利润,即I2=QM/(16K)。金融总利润I2 K=KNΔI-K=KN(I2-I1)-K;I1=I2(1-1/N)-1/N。因此,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前提是其利润率高于I2即QM/(16K),要么资本周转率高于平均资本周转率(V-M/8)Q/K,要么产品剩余价值含量高于社会平均剩余价值M(即具有技术或管理优势)。
可见,劳动力、土地、资本共同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由于劳动力和土地的资本化,剩余价值的分割已转化为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共同分割。
五、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专业细化与经济增长
衡量国民经济产出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即一国一定时期内(一年)社会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我们知道,GNP=NI + 折旧 + 间接税,NI=利息 +地租 +利润 +工资。因此,如果不考虑间接税,则ΔGNP=ΔNI + 折旧增量=利息增量 + 租金增量 +(利润增量 + 折旧增量)+工资增量=利息增量 + 租金增量 +(利润增量 + 折旧增量)+(储蓄增量+消费增量)。ΔNI=利息增量+租金增量+利润增量+工资增量=利息增量+租金增量+利润增量+(储蓄增量+消费增量)。
若所有产品总产量是Q、增产量是XQ、平均价格是P、单位产品活劳动补偿是G、物化劳动补偿是D,则国民收入NI=(Q+XQ)(P2- P1+G)= (Q+XQ)(7M/8+G),国民收入增量ΔNI=(Q+XQ)(7M/8+G )-Q(7M/8+G)= 7(XQ)M/8+XQG;若剩余价值由M增大为M+ΔM,则ΔNI=7(XQ)(M+ΔM)/8+XQG。国民生产总值GNP=7Q(1+X)(M+ΔM)/8+(1+X)Q(G+D),经济增量ΔGNP=7(XQ)(M+ΔM)/8+XQ(G+D),所以,经济增长率=7(XQ)(M+ΔM)/(8PQ)+XQ(G+D)/PQ=7(X)(M+ΔM)/(8P)+X(G+D)/P=(7/8)(X)((M+ΔM)/V)/(1-(1/8)(M+ΔM)/V)+(X(G+D)/V)/(1-(M+ΔM)/(8V))。可见,一国一年的剩余价值是该国一年实际国民收入NI+QM/8-QG=GNP+QM/8-Q(G+D)。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与M/V,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节约率正相关,劳动时间节约率稳定时经济增长率体现在投入增长上,即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的增加。
由劳动时间节约率=M/V可以看出,劳动时间节约率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由于V是不变量,因此劳动时间节约率随M增加而增加。又由于 P2-P1 =7M/8,即M与劳动产出正相关、与劳动投入负相关,所以M随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减少而增加。
因为M/V=∑(QI MI )/∑(QI VI ),所以平均劳动时间节约率等于总劳动时间节约率,与∑QI MI成正比,与∑QI VI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投入不变则产出增加;要保持产出不变,应减少投入。劳动时间节约率=△T/T=M/V,技术进步使之不断增大。要保持总劳动时间不变、即∑T不变,应使原产品劳动投入调整为Tˊ,即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使∑T=∑Tˊ;或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将剩余劳动时间ΔT=∑T-∑Tˊ,转移到新产业的产品。某种产品如果不停地扩大再生产,即使M不增大,其产量的不断扩大最终也将导致产品过剩。况且由于科技进步和专业细化,M不断扩大。因此,扩大再生产到一定程度(生产与消费均衡),应减少该产品投入、降低生产规模,而把投入转移到新产品的生产上(服务业是一个重要去处)。可见,经济增长首先是产品结构调整,然后是创造新产品,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价值含量。
是什么使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减少(即提高劳动时间节约率)呢?考察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时,我们已经知道,社会分工和工具改进节约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考察一下M的来源与增长。
现有A、B两家企业,生产相同产品;资本皆为K,全部投入生产。投入价格(即生产价格)皆为P1 =K/Q=W+C-M=V-M,产出价格(即交换价格)皆为P2 =V-M/8;生产设备相同,则产出相等=(V-M/8)Q。增值(V-M/8)Q-K=7QM/8,P2-P1=7M/8。
后来,A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提高产量ΔQ,ΔQ=XQ,增产率X=ΔQ/Q;而B企业仍旧使用原机器,产量仍为Q。A企业产值=(Q+ΔQ)(V-M/8)=Q(V-M/8)+ΔQ(V-M/8)=(1+X)Q(V-M/8);增值Q(1+X)(V-M/8)-K=7MQ/8+XQ(V-M/8),获得超额利润即多得剩余价值XQ(V-M/8);即使降价、与社会共同分割新技术收益,利润仍为(7Q/8)(M+XV),亦获得7QXV/8的超额利润。由投入不变得Q(V-M)=Q(1+X)(V-Mˊ),Mˊ=(M+XV)/(1+X)=M+X(V-M)/(1+X)。由此可见,技术使剩余价值增大,说明剩余价值源于新技术的使用。由于机器磨损C已得到补偿,因此M是机器生产方式、亦即工业技术的产物。也就是说,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剩余价值,使用新技术是使新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
相同设备、相同资本、相同产品的企业为何产出不同呢?组织管理技术产生剩余价值M,M源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专业化分工程度不同为何产出不同呢?分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产生M、人力条件亦产生M,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也产生M;分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总产量、节约单位产品劳动时间。
事实说明,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创造新产品、新产业,技术进步(技术革新)提高产量或改进质量。科学发展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管理水平。如果新技术不能增加产量、节约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则无人使用。新技术(带来剩余价值Mˊ〉M)取代原技术(含剩余价值M),则产品剩余价值含量变为Mˊ、剩余价值增加Mˊ-M;新技术在原技术基础上使用,则产品剩余价值含量变为Mˊ+M、剩余价值增加Mˊ ;无新技术时产品剩余价值含量不变、剩余价值保持M。
使用原技术者,P1 =W+C-M=V-M,P2 =V-M/8;使用新技术者,P1 =V- (M+ΔM ),P2 =V-(M+ΔM )/8。当V-(M+ΔM )/8= V-M,即ΔM=7M时,原技术贬值到0,即不采用新技术则企业无利润。也就是说,技术贬值类似于设备折旧,因此我们称之为无形磨损。
由于工业技术源于科学发展;管理技术源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来自教育、培训;操作技能来自教育、培训;专业细化源于人的认识水平,是教育、培训的结果。所以,经济增长、剩余价值增大,归根到底源于教育和培训。
我们已从理论上分析了增长,让我们考察一下经济的历史发展。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劳动工具和社会分工发展缓慢,由此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并且,由于经济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求,导致饥饿、瘟疫和战争,从而减少人口。人口的减少提高了生活水平,又导致新的人口增长,于是产生新的饥饿、瘟疫和战争。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机器为代表的劳动工具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范围日益扩大。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技能、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得以充分利用,经济得到了快速而持久的增长。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商业资本的产生。商业资本是商品交换专业化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最初,生产者之间直接交换产品,实现剩余价值。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直接交换影响了效率,于是商业独立为专门产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商业的独立提高了交换效率,同时把工业企业从交换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生产,从而间接提高了工业效率。也就是说,商业的独立创造了新的剩余价值。
本世纪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更有力地证明了科技和教育、分工和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美国集中了世界各国许多优秀科技人才,依靠科学技术的优势,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日本依靠教育,极大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一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二靠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一流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靠的也是科技教育和对外贸易。到今天,科技教育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更加重要,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
可见,经济增长靠M增大,M不变时靠投入增加。而投入是过去M的积累,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M。产业劳动生产率取决于M大小,即技术使用多少、技术含量高低。M源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采用,因此,M产生于整个资本运动过程,由购买始到销售止;M实现于消费过程,由购买始到消费完止(否则浪费)。技术进步同时带来原有技术的贬值,由此造成了与技术结合的设备的无形磨损。因此,技术进步不能停止,企业竞相开发新技术。这就是说,技术进步结果有三,一是经济增长、M共享,二是新技术使用者享有超额利润,三是技术无形磨损。由于先进技术的产生源于科学发展、先进技术的采用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源于教育和培训。所以,经济增长的最终来源是教育和培训。
六、分配、消费与经济增长
我们已经考察完科技和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消费和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们知道,分配决定消费。分配即剩余价值的分割,决定了社会成员的M拥有量,而M的归属决定了M的去处。M用于扩大再生产,即可使经济增长;M闲置或在原生产领域全部消费,则经济停止增长;M投入再生产越多,经济增长越快;M投入再生产越少,经济增长越慢。再生产投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项,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质量重于数量。因为M不变时,物化劳动数量增加有限,而M增大可使产出大为提高。M增大靠活劳动质量,活劳动质量提高靠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增加的消费靠分配。也就是说,分配决定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若投入不变,则增产;若增产收益再投入原产品,则该产品产量不断扩大。而生产的扩大需要有市场,也就是说要增加消费才能实现。这样,经济增长提高消费水平,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相互作用,不断发展。但由于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者增量有限、消费者平均消费增量亦有限),生产的无限增长最终导致产品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若减少投入而保持产量不变,则造成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剩余。剩余劳动不再投入,则闲置资源、造成浪费。
消费是如何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呢?假定有A、B两种产品,若A产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则价格上升,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就会增加生产;B产品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则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就会降低甚至亏损,于是不得不转产A产品或开发新产品。谁转产呢?一是高地租地区的企业,二是技术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这样一来,产品结构、地区经济结构都在消费的引导和压迫下发生改变,部分产品生产萎缩、另一部分产品生产增长,同时部分产品从高地租地区向低地租地区转移。可见,消费是产品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高消费高增长,低消费低增长。所以,消费不能牺牲,牺牲消费则牺牲增长(例如,只消费粮食工业就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要停产)。积累是不是牺牲当前消费产生的呢?对个体来说是,但对整体来说则不是。总体无法牺牲消费,若减少消费则产品过剩,企业减产。也就是说,消费必须全部实现,否则产品闲置浪费,经济衰退。积累不是牺牲消费的结果,而是源于消费能力有限及消费结构改变(原产品消费能力有限,新产品数量有限)。因此,扩大再生产不能全面扩大,而是扩大供不应求产品生产或增加新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是总体扩大、结构调整。
因为M/V=∑(QI MI )/∑(QI VI ),所以平均劳动时间节约率等于总劳动时间节约率,与∑QI MI成正比,与∑QI VI成反比。而已有V不变,因此∑QI VI取决于新增V的数量和数值(即新产品种类和价值)。由于M不断扩大,要抵消这一趋势,需要扩大∑QI VI 。一是增大高V产品比例,减少低V产品比例;二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消费一方面限制了老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促进,使生产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数量、更好质量和更多品种的消费品,并且提高了工资,使消费者不仅有能力而且有产品可以提高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价格=V-M/8,因此随着M的增大,消费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共享剩余价值增长带来的好处。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量决定分配量和消费水平,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增长,不合理分配阻碍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靠消费带动,消费既促进消费品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企业只有关门;又促进生产资料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生产设备亦无市场(生产资料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导致消费资料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最终靠消费增长实现)。另一方面,消费限制原产品及产业的发展。一是由于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而生产增长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迫使企业转产。二是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新的消费品,引导企业转产。
封建社会由于人数很少的地主占有M/2,所以剩余很多;而地主主要租地给农民,因此剩余价值无去处,只能闲置。农民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占有的M/4仅够维持家人生存,无剩余。这就决定了封建的生产基本是简单再生产。因为M投入再生产数量太少,并限于活劳动数量,活劳动质量和物化劳动得不到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国家占有部分土地,土地所有者土地占有量减少。因此,尽管土地所有者仍然按M/2收取地租,但地租总量在GNP中的比重大为减少。并且,土地所有者的M不再闲置,而是同产业资本一样,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土地或从事工商业,或存入银行转化为金融资本、间接从事工商业。也就是说,土地资本化了。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即剩余价值,几乎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劳动者工资的一部分,通过储蓄转化为金融资本,从而投入了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在提高物质消费水平的同时,用于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既可提高未来报酬,又可创造更多的M,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一方面,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数量、更多种类的消费品,同时提高了工资,使劳动者既有能力又可实现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M不断扩大,产品降价,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公共福利。这样一来,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七、知识经济与未来经济增长
我们已经考察了经济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教育和培训是使过去科学技术知识推广普及,也就是说,是用已有科技充实劳动者,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活劳动质量,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促进经济增长。总之,教育和科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但是,过去科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间接的、隐藏在经济活动背后的,也就是说,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未直接联系、科技教育需要经过资本这一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简言之,科技教育未货币化,未成为商品。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明显,部分技术发明货币化、成为商品,如专利等已作为无形资产成为资本的一部分。
信息产业的发展,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IT产业的异军突起,使科学技术直接商品化、货币化。知识资本已脱离物化资本、人力资本、虚拟资本,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资本类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发生第四次社会大分工,知识产业将成为继农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与知识产业的兴起相关的是,人力资本的比重将大为提高,以个人所有制为代表的私人资本主义将被以社会个人所有制(股份制)为代表的社会资本主义所取代,分配亦将从过去劳动积累(物化资本)主导型迈向当前劳动(人力资本)主导型,消费亦将向提高未来劳动质量倾斜(减少物化消费,增加知识消费)。
社会资本主义较之私人资本主义优点有二。一是提高活劳动剩余价值分割量,从而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二是公平,从而减少社会矛盾造成的资源浪费。
为保护知识财产,激励创造者、引导新的创造、补偿创造成本,必须象保护物化财产一样保护知识产权。
八、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来源、动力与分配,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以下经济的波动问题。
经济波动的过程是这样的。最初(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追求超额利润的动机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技术投入使用后,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大,诱导企业扩大生产。扩大生产需要扩大投入,破坏了金融、劳动力和房地产三个市场的供求平衡,导致利率、工资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三者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为保证利润则提高产品价格。于是,价格全面上涨,这一阶段属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扩大生产,产品急剧增多,而消费能力有限,于是商品市场供求平衡遭到破坏,产品价格回落,这一阶段属于经济低增长阶段。此后,生产继续增长,商品市场供求矛盾扩大。一方面,企业对市场价格信号反应滞后,调整生产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错误的经济理论使企业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继续生产,甚至亏损时仍然生产、直到市场价格降到可变成本。此时,产品已大量过剩。于是,企业大量停产甚至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衰退。这一阶段属于衰退或萧条阶段。然后,追逐利润的动机使企业寻求新的出路,部分企业转产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产品质量;部分企业开发新产品,或从事新产业。于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生产开始增长、就业人数增加,直到供求平衡。这一阶段属于恢复阶段。然后,又开始了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的新一轮增长。
经济衰退是这样发生的。由于科技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相同劳动时间的产出不断增加,而人们对一定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如果消费结构不变,则产品全面过剩;如果消费结构变化,而产品结构不变,则部分产品供过于求、即产品过剩。产品过剩后若继续生产,则加剧过剩,导致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失业导致工资总额的降低,从而降低总需求,又进一步加剧产品过剩、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科技进步分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型和新产品开发型,劳动生产率提高型科技进步按节约对象又分为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企业为追逐超额利润,首要目标是降低成本、即开发和使用劳动生产率提高型技术,使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大大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新技术,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到一定程度产品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剩。于是,企业减产、工人失业,特别是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使用、使失业人数大大增加,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使企业为自身利益寻求新的出路,一方面适应消费结构变化转产供不应求产品、适应消费水平提高改进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产业。于是,经济出现新的增长。新的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产生新的过剩,新的过剩又迫使企业产品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从而把经济推向前进。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将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而趋于缓和。换句话说,经济波动性是不可避免的,但严重的经济危机将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而消失。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源于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经济衰退和就业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产品过剩,是产品结构性过剩。[3]
九、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表现在失业率上,即失业率的周期性变化。失业这一概念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失业是与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在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雇佣关系的建立(即就业)和解除(即失业)现象很少、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因此无需考虑。工业革命以后,雇佣劳动逐渐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力市场成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出现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和供求矛盾,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劳动力供不应求(由于劳动力范围的不确定性,这种供不应求是相对的,一般可以通过扩大劳动力的范围解决)、导致劳动力短缺(上个世纪美国不得不从海外大量引进劳动力);当经济衰退时劳动力供过于求、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减少劳动力需求量)总是早于开发新产品和创造新行业的技术进步(扩大劳动力需求量)、即效率提高早于结构调整,因此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阶段即资本技术构成提高时,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失业率的提高总是和生产过剩相伴,而二者的相互作用往往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两种技术进步的间隔时间越长危机越严重。可见,失业并不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而是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副作用,是两种类型技术进步的时间差造成的。所谓技术进步必然导致失业增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一点也早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如美国农民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一百年前的50% 下降为前几年的3%[4],剩余农业劳动力并没有失业、而是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失业率过高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随着人们对劳动力市场波动必然性的认识和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加大)的减少、以及信息反馈时间的缩短,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将趋缓、即严重的失业现象将消失。
-------------------------------------------
*本文基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假定交易是公平的,二是假定没有税收。因为交易公平是市场的基本前提,否则就不是交易行为,而是掠夺;至于实际上存在的交易不公平问题,应该由法学来解决—实现公平交易是法律的使命。关于税收的假定是为了简化研究条件,因为这样并不影响分配关系。换句话说,省略税收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
注释:
[1] 产品的价值即经济价值,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上的价值是最抽象的概念,反映经济价值和其他价值的共性----使用价值、利用价值或有益性,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一种主观评价。经济价值是基于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2] 鉴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没有市场、不可能成为商品),我们在讨论产品价值时只讨论产品的交换价值。
[3] 刘诚:《凯恩斯主义批判》,《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第17-20页。
[4]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第14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29-130页。